心臟的科學驗證老年痴呆症的科學驗證腹式呼吸的科學驗證

悟覺妙天禪師 禪與科學



深具智慧的心臟

相關連結

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


 

文企劃/鄧鎮銘
採訪整理/謝明媛
專  訪/羅佩禎博士(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)

人體器官中,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和記憶,這是眾所周知的;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,心臟也會思考。

近來許多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,大腦和心之間有很重要的連結,他們認為,心臟也有智慧,和大腦一樣會思考,並非只是像機械化的幫浦,單純地透過動靜脈把血液運送到全身而已。

「甚至他們覺得,心臟的智慧還更超越大腦」,自7年前開始從事心、腦研究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,點出了科學界的新發現。

在過去,醫學界是從傳統的生理解剖學觀點來看心臟,只重視它輸送血液的功能;但如果從自律神經的立場來看,心臟其實可說是自律神經的指揮總部,而且相較於其他器官,心臟擁有人體最強大的電磁能量,它的電場比腦部還強60倍,這可透過心電圖,在人體表面任何位置量測得知。

此外,心臟所發出的磁場也強過腦部100倍,只要離開人體3英呎的地方都感測得到。甚至,心臟的磁場還會影響身邊周遭的人,因為它帶有此人的感覺和情緒編碼。

羅佩禎教授指出,雖然西方科學家認為,人類的意識是由大腦主導,但中國老祖宗早在古代就發現,「心」才是主要的思考場所,所以有「人心叵測」的說法,而不是說「人腦叵測」。

那麼,人類意識的主宰到底是「心」,還是「腦」呢?過去數百年來,西方科學家都著重於腦的研究,忽略了心的作用,一直到最近十幾年,才開始對心臟和大腦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。

不過,對世上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而言,都認為「心」才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,而不是「腦」。比方佛教認為,在人心深處的靈性,可以經由修行得到提升,進而回到靈性的家園,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「見性成佛」,所以靈性(心)才是大智慧,而靈性家園就是大智慧的母國。這些說法似乎都在明示著,「心」其實才是智慧的泉源。

羅佩禎教授表示,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ulian Thayer研究團隊,曾根據Claude Bernard學者在150年前提出的「心腦之間有密切關係」學說,以心律變化作為量測身體壓力和鑑定健康的指標,經過多年的研究後,發現心和腦的關係是雙向的,而且會相互影響。

另外有位David Jernigan醫師,在自營的診療中心(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)也發現,身體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,只由大腦控制,而是由腦和心同時主導,就像一台具有雙核心的電腦一樣。根據他的說法,心臟有65%的神經和大腦一樣,這暗示了心臟或許也像大腦一般,主導身體的運作。

還有其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,像是「某人就要走過來了」,如此簡單的一條訊息,往往是心比腦還要更早幾秒預知;或是我們有時也會覺得,好像即將要發生什麼事,這都可能是「心」早已預先接收到了訊息。


人在測謊時,頭腦可以說謊,心卻不能;
當心腦意見不合時,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,說謊者就會露餡。

出處:禪天下雜誌no135期

回上頁

禪定補腦 老年不癡呆

 

採訪整理/謝明媛
專訪/許晉銓博士(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)

隨著醫學科技的日益發達,人類的壽命也愈來愈長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曾預言,在廿一世紀結束時,人類壽命將可長達140歲;這真是個令人振奮的訊息!然而,雖然人人都想活得長久,但更希望能活得健康、喜樂、又有尊嚴。因此,如何讓自己在步入老年後,不會因老化相關疾病的糾纏而痛苦,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課題。

在所有老化相關疾病中,老年癡呆症(又稱阿茲海默症,Alzheimer's disease)是最讓人難過的,因為人生走到這個階段,本當是該享受一生努力成果、回憶過往點滴的時刻,但卻在此時失去了所有記憶,與他人的溝通也變得沒有交集,甚至到了發病晚期,連生活自理都出現問題,讓照顧者(特別是家人)承受莫大的身心壓力。

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,醫學臨床上統計,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,隨著文明生活的壓力及人工添加食品的大量使用,在全世界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,估計到了2050年,全球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癡呆症,尤其是65歳以上的老年族群,更高達20%,足見該病發展的嚴重程度超乎想像。

目前,老年癡呆症並沒有明確有效的臨床用藥,僅能提供輔助支持性的治療,所以在臨床上,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預防性治療,而且是愈早進行愈好,最好在年輕、尚未發病時,就開始保養。

現代人往往因為壓力大,而長期處於躁鬱及身體慢性發炎(如身體痠痛)的狀態;一般認為,這正是形成老年癡呆症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如何紓緩、轉移壓力,並攝取均衡飲食,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,就益發顯得重要。

許晉銓博士指出,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進行一項研究,他們招募了40位55~85歲的老人,讓他們每天在家裡固定禪定30分鐘,結果發現,禪定不但可以有效緩和老人的寂寞焦躁感,還能幫助他們產生正向積極的生活觀,甚至在檢測各項慢性發炎指標蛋白時,發現原本會全身痠痛的慢性發炎現象,也獲得明顯改善。

參與此項研究的爾雲教授興奮地說:「這個結果讓世人了解,原來心靈與身體基因組之間的調控是息息相關的。從每天固定禪定的簡單練習中,我們發現了讓身心得到極致健康的奧秘!」

出處:禪天下雜誌no141期

 

腹部呼吸 延年益壽的關鍵秘方

 

採訪整理/謝明媛
專訪/張剛鳴博士(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)

每天早晨,公園裡都會看到許多早起做運動的人,如果留心觀察,會發現那些練功的團體或個人,都靜靜地在樹蔭底下做呼吸吐納。千萬不要小看「呼吸」這個簡單的動作,雖然我們平時不怎麼在意它,但如果沒有了呼吸,生命也結束了,可見其重要性。

呼吸,又稱為「氣」;既然這口氣如此重要,那我們要如何養氣呢?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表示,前述那些在公園裡練功、練呼吸的人,他們的呼吸方式都是以腹部呼吸為主,也就是將氣先吸到腹部,此時肚子會漲出來,然後再呼氣,同時肚子縮回。但一般人習慣做的「深呼吸」,其實是胸腔呼吸,並不是腹部呼吸。

胸腔呼吸的方式恰與腹部呼吸相反,它在吸氣時,是胸部突出來,而不是腹部。但我們可以透過刻意的練習,把一般習慣的胸腔呼吸方式,調整為腹部呼吸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在教導禪定時曾說,腹部呼吸是人體最自然的呼吸方式,因為當我們還是胎兒的時候,在母體內的呼吸就是腹部呼吸。

張剛鳴博士指出,腹部呼吸有許多好處,例如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濃度,也可以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,更重要的是,它還能啟動生命能量,幫助我們延年益壽。

「正確的腹部呼吸,氣要細、柔、綿長,而且沒有聲音,如果呼吸時有聲音,那是病息,表示身體生病了。此外,呼吸的速度要愈慢愈好,但不要憋氣。」張剛鳴博士轉述妙天禪師指導的腹部呼吸要點。

學會腹部呼吸,好處多多,例如可以調整血壓。張剛鳴博士舉了亞洲排名前10名的名校──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家庭醫學系教授所作的研究為例,他說該教授曾在2009年於以色列4個城市的家庭診所,使用儀器輔助的腹部呼吸方式,應用於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。該研究共計有66名非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患者參與,他們平均年齡約62歲,都有高血壓,有的正在接受降血壓治療,有的則沒有。

在這66人當中,教授隨機分配了33人接受呼吸訓練,這種訓練是透過儀器的音樂引導,使患者的呼吸速度與音樂速度一致,也就是讓呼吸的頻率規律化。在經過每次15分鐘、連續8週的練習之後,這群接受規律呼吸訓練的33名糖尿病患者,收縮壓平均降低了10mmHg(毫米汞柱);但其他沒有接受呼吸訓練的人,8週之後的血壓並沒有明顯改變。

出處:禪天下雜誌no.143